您的位置:首页 > 法治威远 >
刘楠:解释的尽头是良知——中国司法案例制度的一个思维机制观察
www.wy.neijiangpeace.gov.cn 】 【 2025-02-19 10:40:18 】 【 来源:四川省法学会

  解释的尽头是良知


  ——中国司法案例制度的一个思维机制观察


  作者:刘楠四川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省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法学博士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内容提要:形式理性的规范模型假定人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并通过冷静思考得出确定结论,与认知心理学对人类思维机制的发现不尽一致,在约束、解释裁判行为时也颇为局促。参考案例以比较案件相似性来得出结论,在以法律规范“涵摄”事实得出结论之外为法官提供了另一个思维工具。尽管如此,思维机制却不因思维工具乃至法治程度的改变而根本改变,司法过程中发生系统性认知偏差的风险始终存在。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弱点并以此出发,通过调整判断决策中的技术和完善案例库建设使用中的细节,会有助于裁判质量提升。


  关键词:思维机制 认知偏差 法律方法 司法良知 案例库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微信图片_20250219104711.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文章主要内容原载于《中国应用法学》2024年第6期,其后作者又作了调整完善刊于《四川法学》2025年第1期,亦即此处所刊版本。受篇幅限制,相关注释已略去。)

编辑:郑婷婷
威远长安网版权所有